×

考古文博系

首页 > 考古文博系 >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北京视角——辽金元考古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6-14   作者:考古文博系   编辑:考古文博系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战略部署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首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北京视角——辽金元考古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6月11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会议深入挖掘首都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中华多民族文化在文物考古领域的融合发展作出贡献。

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与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地区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活化研究与创新中心、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委会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内蒙古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二十余位考古学者,围绕辽金元考古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魏坚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麻国庆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自提出之后,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费孝通、吴文藻、范文澜、夏鼐等多位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者都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对该问题的理解。今天会议讨论辽金元考古,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脉络里展开的,因此具有特别的意义。北京地区正处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以这样一个视角来讨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也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先生通过视频致辞,指出文物考古工作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希望今天的研讨会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何以为都、何以中国、何以文明等问题。



研讨会上、下午会场分别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郭京宁院长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刘连香教授主持。多位学者围绕辽金元都城、墓葬及民族交流与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央民族大学魏坚教授介绍了元上都的宫殿建筑、城墙、四关、墓葬和祭祀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并回顾了其学术研究历史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根据考古发现和碑文,考证了元大都豫顺坊寺观与部分达官府邸的具体位置。北京大学刘未副教授以元大都为例,回顾了学术研究的历程,讨论了古今重叠型城市的考古研究方法和理念。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孙勐研究员从墓葬类型、结构、等级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地区元代墓葬所反映的民族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以辽上京和辽祖陵重要发现为切入点讨论了辽朝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任冠博士从历史背景、建制、城市、社会、经济、人口等多个方面,讨论了辽中京道的开发与多民族融合问题。内蒙古大学戎天佑博士以捺钵和都城遗址为主要考察对象,探讨了辽代行国与城国的统治方式以及所反映的文化交融。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丁丽娜研究员介绍了金中都最新的考古发现,从融合之城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进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阳馆员介绍了金上京的最新考古发现,讨论了金上京考古工作对于探索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肖小勇教授利用考古资料,综合探讨了北京地区辽金元考古所见的多民族文化融合。



在圆桌会议环节,与会专家们畅所欲言,从考古工作、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会议闭幕式由魏坚教授主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郭京宁院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今天的会议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之际召开,具有聚焦明确,题材广泛,方法多样,意义重要四个特点。今后可在突出辽金元考古特点、加强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有针对性的加强考古工作和在中华文明的视角下探讨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这四个方面,进一步推动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供稿:马赛

图片:玉莉洁

审核:刘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