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简介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始建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2年,原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从事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语言等方面研究的权威学者一起来到研究部工作,如翁独健、潘光旦、吴文藻、闻宥、翦伯赞、杨成志、费孝通、林耀华、冯家升、傅乐焕、汪明瑀、王钟翰、陈永龄、宋蜀华、王辅仁等。

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改称民族研究所,林耀华先生任所长。1983年,建立全国第一个民族学系。1989年,被国家教委确认为国内第一个民族学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1994年,成立中国民族学专业第一个院级教学科研单位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6年,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民族学位列A+、社会学位列B+。2017年,民族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9年,城市民族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民族学、社会学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民族学获批北京市重点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民族学一流学科首轮建设周期评估为全优档;2022年,民族学进入第二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文物与博物馆学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目前,学院设置3个系(民族学与人类学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考古文博系),1个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4个校级非独立科研平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民族发展研究院、海南校区环南中国海研究院),1个民族学信息资料中心。学院拥有教职工99人,专任教师80人,教授31人,副教授27人。

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1个本科创新人才实验班“孝通班”、9个学术硕士学位点(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民俗学、人口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全球治理、边疆安全)、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社会工作、文物)、8个博士学位点(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全球治理、边疆安全)、2个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社会学)。现有在校生1834人,其中本科生658人、第二学位生103人、硕士研究生681人、博士研究生392人。

学院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3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教育部社科委学部召集人1人、教育部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各类省部级人才称号20余人。“国际大都市多民族社会文化融合比较研究”项目入选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的“北京市外籍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海外社会文化研究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国际大都市的社会文化建设比较研究”。

学院坚持“从实求知、学以致用”的学术传统,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智库和决策咨询机构,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党和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