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田野调查的学术传统,提出“‘走进田野’,让主题教育生动起来”的工作方法,组织调研团队“走进北京古崖居遗址”“走进内蒙古居延遗址”,做迈向人民的田野调查,使主题教育生动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走进北京延庆古崖居遗址
4月中旬,学院考古文博系组织师生赴“北京延庆·考古文博”实习基地开展研学之旅。刚刚迈入考古学殿堂的同学们进入实地田野无不兴奋雀跃,对于延庆古崖居的建造、形制、使用方式与居住方式,甚至所开凿山体的岩石属性都好奇不已、屡屡发问,通过研学获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的认识体会。
“延庆是蒙古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三岔路口’。”2021级文博专业本科生韩文欣考察时说,“从延庆区博物馆,到山戎文化陈列馆和古崖居,历史的物证向我们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塑造了延庆多元的文化面貌。”
2021级孝通班江宇晨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慨:“我们走出教室,深入实地,结合专业知识,感受田野魅力,践行着‘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坚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基础,感受到‘美美与共’的内涵与意义。”
同学们在实地田野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把体验与书本知识相印证,进一步加深对考古工作与文化事业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切自信。本次延庆研学之旅,同学们走出校门,踏入田野,欢欣而出,满载而归,体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智慧源泉与文化魅力,感悟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巨大张力与历史实在,大大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来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走进内蒙古居延遗址
4月下旬,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居延遗址考察队”一行13人赴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额济纳旗居延遗址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在考古学界享有盛誉,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有着在民族学、边疆学和考古学方面的学科优势,考古与文博学术团队在居延建立基地,为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和居延遗址研究、保护和利用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
考察队冒着风沙,长途跋涉,密集考察了居延地区18处重要遗址,包括各阶段城址、烽燧和寺庙等古代建筑遗址,对分属青铜、汉、西晋、唐、西夏、元、明等不同时代军事建筑遗存的形制结构、修筑方式、功能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大漠边塞曾经的金戈铁马、轰轰烈烈已经随着岁月流失了,如今作为历史文化遗迹成为了我们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对象。我们带着激情进入额济纳的古代居延,像是一次对历史的巡礼,然后带着无限的责任回到现实。归途中没有当年的烽火狼烟,却只见悠闲的驼群。它似乎在提醒着我们:要冷静地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把隐藏在黄沙背后的历史演变正确地传述于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