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部风采

首页 > 党群 > 党建 > 支部风采 > 正文

今朝一品七年路,明日绽放青春花——民俗学硕博联合党支部第一期共读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0-08-08   作者:李晶   编辑:李依霖

2020年7月,民俗学硕博联合党支部开展“重温知青时光,感知别样青春”共读书籍活动。本次活动自6月开始筹划,支部委员李晶、马培红从趣味性和思考性等多重角度出发选定红色读物,并提请民俗学硕博联合党支部党员大会讨论通过。

第一期共读计划的书目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一),内容包含了“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等访谈实录的重要选段。

支部党员孙瑞瑞在读到“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时,颇为感慨。当同龄人结伴出门玩耍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五六岁的年纪,便能够拒绝同龄人的邀请,独自一人沉下心来饿着肚子看书思考。在她看来,这不仅需要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更需要内心的强大与平和。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学会拒绝外界的种种诱惑,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追求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当代年轻人需要去学会的。

支部党员闫静对习总书记在艰苦条件下读书一事记忆深刻。她认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青年习近平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读书成为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同时,在不断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总书记能够比较不同的书籍,从中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拓展自己的眼界,树立坚定信念。

支部党员李梦娟认为,通过认真阅读其中故事,能够想象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高原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领略那个时代的真实风貌,体会其中折射出的高尚精神。习总书记勇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生活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支部党员王祺认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近平同志早早经历人生的波折,锻炼出一身极坚韧的抗压能力。无论是下乡之初的“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还是知青期年迟迟不见归途的心理煎熬,他都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坚强和定力,在陕北梁家河艰苦的环境中,“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正是这段宝贵的七年知青岁月,奠定了习近平同志坚定、乐观的人生底色,并且这段人生经历深深扎根在中国的乡土之中,使得我们未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从群众中来,为人民服务。

支部党员张瑜认为,本次共读内容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刚刚成为知青的阶段发生的故事。通过旁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看似平淡但是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将她带回了那个年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坚忍、肯吃苦,爱学习、有信念,重实干、敢担当,感染了她、教育了她,使她受益良多。通过阅读和学习,她深刻认识到了新时代身为学生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要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立足基层,大胆探索,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才能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忘初心担使命,扎扎实实为人民服务。

此外,支部党员孙佳丰、王军、吴佩琦、赵尔文达、李娟、莫愁等同志参与共读计划,并提交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共读红色书籍活动,支部党员们充分认识了知青岁月的艰苦条件,以及习总书记在艰苦条件努力奋斗获得的成长,更加坚定了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总有一天,我们将孜孜不倦,学成以报国;默默奉献,绽放青春之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