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份报告分成八个方面,内容全方面地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主题,对上一年政府的工作成绩、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和下一步的目标都做了详细的总结和规划。
报告一出,孝通学子也行动起来。班团支部和班导师发动大家广泛参与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结合所学专业对报告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并通过报告体察社会热点、寻找学术切入点,为下一步专业实践和研究方向寻找灵感。
5月29日晚7:00,通过腾讯会议形式,2018级孝通班举办了“学政府工作报告,铸专业社会情怀”学习会。本次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家自主学习报告,撰写学习心得,并上交学习图片。全班25名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一万一千余字的合辑。第二阶段,通过线上开展交流研讨会,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评议进一步加深对报告的理解。

在第一阶段自主学习中,有的同学对家乡发展和社会问题格外关注:
肖惠予同学认为:“报告提到家乡海南的建设问题。我十分关注家乡自由贸易区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相信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家乡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张城同学认为:“通过研读报告,我更加关注家乡所在的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与基础教育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对于切断贫困的延续和再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邹思航同学认为:“报告启发我思考重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特别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与成都共建双城经济圈,带动周边区域共同致富。”
有的同学在学习报告的过程中寻找到了学术兴趣和研究主题:
饶远祉同学认为:“报告中提到‘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我十分关注我国生活服务产业发展情况。之后研究也将围绕旅游业对当地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影响展开,致力于探究疫情后旅游业复育问题。”
马释宇同学认为:“我一直在关注脱贫攻坚、农业合作社、‘三农’现代化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感受到政府对于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也相信政府会对脱贫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海越同学认为:“2020年是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也是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疫情下‘停工——复工——复产’造成了多层次的影响。似乎这是理解全球化与中国基层流动劳工之间关系的思路之一,对我们思考人的“流动”、“边界”和工业社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些启发。”
还有的同学通过研读报告对国家发展大局有了新的思考:

李瑾之同学认为:“报告提到‘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认为在疫情等其它灾难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有了新的凝聚,各民族团结起来努力战胜灾难。”
曙瓦克同学认为:“国家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支持,能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同胞腰包鼓起来、自身幸福起来,思想活跃起来,真正做到各个民族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张诗立同学认为:“我深刻体会到本次报告的聚焦点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国家上心的。疫情关头,任务艰巨,国家表现出一流的应对能力,集中力量抗击疫情,很好地调动了各方面资源,体现了核心领导力。”
在第二阶段线上分享会上,各位同学在自己准备的心得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会议气氛热烈,讨论积极。学院党委书记、辅导员王洁和班导师区缵,参加了分享会。
讨论会由团支书孙浩然开场,紧接着由谢宜珈同学和张城同学分享。他们结合自己家乡情况谈到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问题。入党积极分子何霆同学和朱嫱同学也积极参与:何霆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众多说法间我们很难有定论,往往有着更多的焦虑。而政府工作报告的出场却宣告,‘我们比你们更着急,我们考虑到了,而且我们有了解决方案。’因而看了这个报告,我有一种踏实感,心里安定了很多,对今年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充满了期待。”而朱嫱则从自己关注到的微商群体和在疫情中反思到的人类学使命进行了分享。在疫情期间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肖惠予、张一鸣也就他们的学习心得与大家进行了讨论。会议最后,王洁老师对孝通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活动形式表示肯定,是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充分实践,突出了政治性、时效性。区缵老师则从学者与政府的关系、学习工作报告的意义、培养对国家政策与学术方向的敏锐度等角度对主题进行了总结和升华。
此次团日活动是将党日、团日、班级与专业学习相互结合的尝试与探索,同学们不仅从知识上了解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点,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了一定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和国家政策、社会热点的联系上找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正如区缵老师所说,“只有不断保持对政府政策的敏锐度,才能对家乡发展、社会问题和学术动态保持敏感。”